在全球重新审视中国崛起的背景下,韩国似乎依然停留在“比中国强”的幻想中。这种认知错位不禁让人感到讽刺,因为如今中国早已不再把韩国视为竞争对手,就像成年人不会和孩子较量跑步一样自然。那这种认知的错位究竟是韩国的自信,还是自欺呢?数据或许会给出最残酷的答案。
韩国教授金南道在KBS《明见万里》节目中曾毫不客气地指出,数据已经说明一切,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,狠狠敲击了韩国人心中的自信。数据显示,在全球造船行业中,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达到68%,而曾经占据全球造船业龙头地位的韩国,市场份额已跌至不到20%。而在更高附加值的LNG运输船领域,沪东中华等中国船企的接单量已经猛增至全球市场的34%,将韩国船企的生存空间压得越来越小。
展开剩余88%这背后的变化,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崛起。以大连造船重工为例,他们已经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线,从钢板切割到船体搭载的过程几乎完全由机器人和无人操作完成。相比之下,韩国的三大船企仍旧受到高利息贷款的制约,财务结构脆弱,创新能力明显滞后。
而在半导体领域,三星的地位也开始岌岌可危。曾经占据全球内存市场45%、拥有定价权的三星,如今不得不在价格上与中国的长江存储展开激烈竞争。2023年,三星宣布不再公开DRAM减产的消息,韩国《中央日报》甚至感叹:“我们已经失去了控制存储芯片的能力。”
新能源汽车领域,情况同样令人担忧。中国比亚迪的年销量突破400万辆,而韩国的现代起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下滑,特别是在中国市场,几乎被边缘化。连韩国曾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领域,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中国的手游《崩坏:星穹铁道》在韩国的首日销量便登上了畅销榜,而国产剧《偷偷藏不住》也拿下了韩国流媒体平台的点击冠军。
要想理解韩国为何如此迟钝,无法及时调整其认知,或许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深处寻找答案。从朝鲜王朝时期开始,韩国一直生活在中华文明圈的影响之下。尽管对中华文明有着深深的仰慕,但韩国的民族情感中也埋藏着强烈的“摆脱附属国”心理。在20世纪下半叶,韩国经济的腾飞,尤其是作为“亚洲四小龙”之一的崛起,让这种心理找到了现实支撑。2005年,首尔大学的民调显示,71%的韩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比中国先进。
这种优越感早已深深植根在韩国社会中。许多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,依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落后模样。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通,虽然某些认识有所改变,但整体上这种认知惯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更深层次的问题,在于韩国的制度结构。财阀主导的经济模式虽然帮助韩国实现了快速发展,但也导致了创新环境的闭塞。在这样的体系下,韩国年轻人的创业失败容忍度仅为1.3次,远低于中国年轻人2.6次的失败容忍度,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创业环境上的根本不同。
此外,地理因素对韩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作为一个半岛国家,韩国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,容易形成一种内向型的民族心理,这使得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反应迟缓。媒体环境的偏差亦加剧了这一现象。长期以来,韩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系统性的偏见,他们宁愿报道“中国经济崩溃论”之类的内容,而对中国的真实发展却缺乏客观的认知。
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导致了韩国社会在认知上的集体盲区,即使面对不可忽视的事实,韩国人依然难以接受中韩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。
在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,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智慧。日本的转变尤为典型。从曾经的“中国威胁论”到如今的务实合作态度,日本政界和商界认识到,与其纠结于历史遗留问题,不如在新形势下寻找共同发展的机会。丰田、松下等日本企业纷纷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积极布局,体现了理性的选择。即便在技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,日本也倾向于合作而非对抗。
新加坡的表现同样值得借鉴。作为一个小国,新加坡从不幻想与大国对等竞争,而是专注于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多次强调,小国必须保持清醒,不能被情绪左右判断。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新加坡凭借理性的外交哲学,在两大国博弈中游刃有余。
即使在欧美国家中,尽管在战略层面存在竞争,但在实际经贸往来中,他们依然维持务实的合作关系。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华时明确表示,德国不会与中国“脱钩”,因为这不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强调,欧洲应该保持自己的对华战略自主权。
然而,韩国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集体认知固化状态。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,少有像金南道教授那样敢于直言不讳的人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尽管韩国年轻一代在生活中普遍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,观看中国的影视作品,但在心理上却始终拒绝承认中国的真正实力。
这种“身体很诚实,心理却不承认”的分裂状态,恰恰暴露出韩国认知调整的困难。地理位置的局限、历史包袱的沉重以及制度环境的束缚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,使得韩国在认知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。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来看,中韩实力的对比已经完全倾斜。从经济总量来看,中国的GDP已经是韩国的近10倍。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%的份额,而韩国仅为3.2%。在科技创新方面,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达158万件,是韩国22万件的7倍多。尤其在AI、5G、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,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,甚至领跑的转变。
而这种差距仍在不断扩大。中国有着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、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不断增加的创新投入,而韩国则受制于其有限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,难以在规模经济上与中国竞争。
面对这一现实,韩国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选择:是继续沉溺于虚幻的优越感中,还是冷静调整自我定位?从客观角度来看,韩国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,尤其在精密制造、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等领域,依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。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,与其执迷于“比中国强”的目标,不如专注于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,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合适的位置。
新加坡的经验值得韩国借鉴。新加坡虽是小国,但他们从不试图与大国在所有领域对抗,而是专注于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。对于韩国来说,最理智的选择是放下历史包袱,承认中韩实力差距的现实,并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。毕竟,务实合作比心理安慰更具价值。
这种思考不仅是韩国所面临的挑战,而是所有中小国家在大国崛起背景下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。适应者生存,固守者淘汰,这一铁律不可违。认知比实力更重要,承认现实是进步的第一步。中韩差距将继续扩大,韩国的认知调整已经迫在眉睫。
面对这些变化,你认为韩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“醒来”呢?
发布于:天津市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