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小公司闹“社保慌”?这几个操作打工人得擦亮眼
前儿跟楼下开包子铺的王哥唠嗑,他说最近愁得睡不着——店里三个全职员工,社保每个月得掏小一万。“不是不想交,是实在扛不住。”他搓着围裙角叹气,“现在生意难,客人少了三成,要是再把这钱加上,保不齐下个月就得关门。”
这事儿听着耳熟吧?最近跟几个做HR的朋友聊天,发现不少中小企业主都在琢磨同一件事:2024年起社保基数又涨了,可企业利润没见涨,这钱到底该怎么扛?于是乎,各种“歪招”开始冒头。
先说最直接的——跑路。上个月杭州一家做电商代运营的小公司,突然在员工群里发通知:“因经营困难,即日起解散。”三十多号人连离职手续都没办,社保断缴、工资欠薪,最后还是劳动监察大队介入才讨回公道。据企查查2024年上半年数据,全国新增注销企业里,注册资本5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超68%,其中明确标注“社保缴纳压力”为注销原因的,占了12%。
再看“软抵抗”。我同事小敏在成都一家火锅店当收银员,上个月发工资时发现到手少了五百。“老板说以后社保个人部分得自己全额承担,公司只交统筹那块。”她翻着工资条直犯愁,“我算过,每个月得多扣八百多,这哪是交社保,简直是变相降薪。”更绝的是另一家连锁奶茶店,直接把全职店员改成“兼职顾问”,每天只排4小时班,工资15天一结——按他们人事的说法,“这样不算劳动关系,社保按灵活就业交,公司负担轻一半。”
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“乾坤大挪移”。我一做劳务派遣的朋友吐槽,最近接了好些“异地代缴”单子:A公司在上海有门店,却把员工劳动关系挂在安徽的劳务公司,社保在合肥交,工资却从上海发。“说是为了响应‘灵活用工’政策,实际就是钻空子——上海社保基数高,合肥低一半,企业一年能省好几十万。”可苦了打工人,生病报销得跑合肥,退休手续得回老家,万一遇上纠纷,两头找谁说理去?
这些操作看着“机灵”,真能解决问题吗?上个月深圳就有家企业栽了跟头。老板把20多个员工的劳动关系转到东莞的劳务派遣公司,结果被员工联名举报。社保局一查,发现这些员工根本没在东莞工作过,最终企业被追缴了3年社保,还罚了15万。人社部2024年发布的《中小企业社保合规指引》里写得明白:劳动关系在哪里,社保就该在哪里交,任何“挂靠”“代缴”“拆分工资”的行为,都可能被认定为逃费,面临补缴、罚款甚至刑事责任。
说白了,社保不是企业的“负担”,是劳动者的“安全绳”。你想啊,真要企业都跑路了,打工人的工作去哪儿找?社保断了,看病报销、买房落户、孩子上学,哪样不得抓瞎?
那打工人该咋办?我认识的人力资源专家老陈支招:签合同前先看抬头,公司名和社保缴纳单位对不上,直接问清楚;工资条里“社保个人承担”部分超过当地规定比例(目前养老8%、医疗2%、失业0.5%,合计10.5%),得留个心眼;要是被要求签“灵活就业协议”“承揽合同”,记得拍照留证——这些都是劳动关系的证据。
说到底,企业和打工人本是“一根绳上的蚂蚱”。企业想活下去,得琢磨怎么开源节流,而不是挖空心思钻空子;打工人要护好权益,也得学点门道,别被“花式操作”绕晕了。
你觉得企业该不该为员工交社保?遇到这些“歪招”,你会怎么应对?
(数据来源:企查查2024年上半年企业注销报告、人社部《中小企业社保合规指引》、成都高新区劳动监察大队2024年典型案例汇编)
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