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媒现在回过头来看,才发现,中国空军的腾飞,竟然始于一个超级大国崩塌前的“捡漏”。当他们看到如今歼-16机队规模超过350架,歼-20在与F-35的对峙中占了上风,才猛然惊觉,这一切的起点,竟然是三十多年前那次看似普通的军购。可以说,那是一场抓住了历史窗口期的世纪豪赌,赌赢了,就是赶美超俄的通天大道。
很多人不知道,当时中国空军的家底还很薄弱,主力还是二代机,近距离格斗尚可,但要说中远距制空,那基本就是一片空白。而就在那个时候,一个机会悄悄降临。
世纪豪赌,捡漏还是远见
上世纪80年代末,苏联的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,经济一塌糊涂,还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,内部矛盾尖锐得像个火药桶。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,算是给冰封的关系开了条缝,也为后来的军贸合作撕开了一个口子。
一开始,中方代表团在1990年6月去谈的还是米格-29和苏-24,但很快,代表团的眼光就转向了压箱底的宝贝——苏-27。这玩意儿可是重型空优战机,航程远、速度快、挂弹多,简直是为当时的中国空军量身定做的“补品”。
谈判从那年10月正式开始,过程充满了时代的印记。苏联那边急等着卖装备换外汇续命,高层大笔一挥批得飞快;中国这边则是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,咬着牙算长远账。最终在12月9日,一份价值约10亿美元的合同敲定,买24架苏-27。就在苏联彻底解体前的一个月,12月28日,正式协议签署。这批战机,成了苏联对外出售的最后一批高端货。
不止是买,更要自己造
1991年,苏联轰然倒塌,俄罗斯继承了这份军售合同。从1992年2月开始,一架架崭新的苏-27陆续运抵中国,到1993年底全部交付。中国空军一夜之间拥有了当时亚洲顶尖的三代机,作战半径和能力都发生了质变。但光买现成的,那不是长久之计。真正的远见,是从引进那一刻起,就瞄准了自主研发。
拿到苏-27后,没过几年,中国就开始了更艰难的谈判。1995年,中方提出要引进生产线。这可比单纯买飞机难多了。俄罗斯起初还扭扭捏捏,只肯卖组装线,核心技术一点不给。但中方态度坚决:要么不干,要么就给全套的工艺、图纸和管理规范。来来回回谈了七个多月,终于在1996年11月达成协议,沈阳飞机公司拿到了苏-27SK的生产许可。
给战鹰一颗中国心
从拿到生产许可到造出自己的飞机,又是另一番苦功。1998年,第一架国产化的歼-11首飞成功,这标志着中国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。但很快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发动机,一直是这几十年来最大的心病。苏-27用的AL-31F性能虽好,但始终受制于人,维修保养都得看人脸色。
不解决“心脏病”,就永远无法真正站起来。2005年起,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扛起了重任,全力攻关“太行”项目。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,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和尝试。直到2009年,推力达到13吨的涡扇-10B终于定型。第二年,它被装上了歼-11B,实现了中国重型战机历史性的突破——拥有了一颗强大的“中国心”。
这颗“心脏”的诞生,彻底释放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潜力。基于歼-11平台,能制空、能对地、还能电子战的多面手歼-16在2011年横空出世。它装备了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航程超过4000公里,如今产量已超350架,成了在南海东海巡航的主力。
从追赶到并跑的三十年
故事的高潮,自然是歼-20。同样在2011年,成都飞机公司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歼-20一飞冲天,震惊了世界。从2017年正式入列开始,它就不断进化,从最初的涡扇-10C发动机,到现在换装推力更强的涡扇-15,机动性和作战能力稳步提升。美媒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承认,在2022年的一次对峙中,歼-20在关键指标上已经超过了F-35。
再看看美国那边,F-22早已停产,总共就187架,飞一架少一架;F-35则问题不断。而中国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,本土化的维修保障体系能在一周内解决问题。今年,中国重型战斗机的总数已超过700架,单单歼-16一个型号的数量就超过了美俄同类战机的总和。
笔者以为
回望这三十多年,从当初勒紧裤腰带买24架苏-27,到如今歼-20、歼-16成群结队,这不像是一场简单的军购,更像是一次国运的押注,一次对历史机遇的精准捕捉。美国媒体说中国抓住了苏联垮台的空窗期,实现了赶美超俄,这话虽然酸,但说的是事实。
这步棋,不仅让空军装备鸟枪换炮,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技术的大门,逼出了一条从模仿、消化到自主创新的完整道路。如今,第六代战机的概念研究已经启动,风洞里正在测试着未来的气动布局。和平发展是底色,但保卫家园的剑必须锋利。中国的行动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