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雅加达防务展,一则消息震动全球军工圈:印度尼西亚斥资100亿美元,订购48架土耳其国产KAAN隐身战机,创下土耳其国防出口史最大订单。
仅一月后,沙特阿拉伯紧随其后,传出采购100架同型战机、交易额同样高达百亿美元的计划。这两笔总额近200亿美元的超级订单背后,一个关键推手浮出水面——巴基斯坦将从中巴“枭龙”项目中积累的成熟生产经验,注入土耳其第五代战机项目,大幅加速了KAAN的量产进程。
巴铁锻造
合作始于1999年。经过二十余年深耕,巴基斯坦在卡姆拉建成完整生产线,年产能超20架,累计交付逾150架,成为伊斯兰世界唯一具备四代机组装能力的国家。
这套由中国支持建立的航空制造体系,锤炼了巴方在战机测试、模块化组装与质量管理上的核心能力
救命稻草
土耳其的航空自主之路充满波折。本世纪初投入1.75亿美元参与项目,却因2019年采购俄制S-400被踢出局,血本无归。
其专门建造的“阿纳多卢”号两栖攻击舰,沦为只能搭载直升机的“跛脚鸭”。邻国希腊采购法国“阵风”战机,更使土耳其在爱琴海空域压力陡增。
KAAN国产五代机项目由此成为救命稻草。2024年2月原型机首飞成功,但核心部件(美制F110发动机、AESA雷达)深度依赖进口,断供阴影如影随形。2025年7月,土耳其反常地以56亿美元高价采购40架欧洲“台风”战机(单价1.4亿美元超F-35A),暴露出对KAAN量产前景的深层忧虑。
速度优势
2025年1月,土耳其与巴基斯坦达成关键合作:在卡姆拉工厂附近共建KAAN联合生产设施。巴方提供源自“枭龙”项目的成熟测试体系、模块化组装流程与质控标准。土耳其国防部直言,此举将KAAN量产周期从常规的7-8年压缩至3年内,目标2028年交付。这一速度优势成为其攻城略地的核心筹码。
印尼抉择: 空军装备老化严重,2024年因发动机故障损失3架战机,换代需求迫切。土耳其承诺的技术转移与本地化生产条件,促成48架订单火速落地。
沙特转向: 中东最大军火买家正推动装备来源多元化,减少对美依赖。这些市场本是中国歼-35E外贸型的潜在目标客户。土耳其凭借更低成本和更快交付,成功截胡。
土耳其正推行“宗教纽带+技术输出”战略,瞄准沙特、埃及等中东国家及印尼等东南亚市场——一个以伊斯兰国家为核心、意图分流中国传统客户的新兴军工合作圈正在形成。
合作边界
中国对巴技术输出有其战略考量。枭龙项目中,战机销售利润中巴四六分成(中占40%),但后续导弹配套、维护升级等全寿命周期服务由中国主导,构成更大利润来源。即便对巴铁,中国也严格把控技术边界——枭龙的发动机、雷达等核心子系统仍由中国提供。
现代军工体系高度复杂。瑞典“鹰狮”战机使用美制F404发动机,60%零件依赖美国;印度LCA同样受制于美发动力。中小国家获得组装线,不等于掌握全产业链自主。
此次事件的核心警示在于:即便是非核心的“生产经验”转移,也可能在市场层面引发连锁反应。 巴方将枭龙积累的制造管理经验用于支持KAAN,间接导致中国在印尼、沙特的潜在战机订单被土耳其捷足先登。
2017年巴基斯坦订购30架土耳其T129直升机,因美国断供发动机流产,最终转向中国武直-10。KAAN同样高度依赖美制发动机,未来风险未消。 土耳其计划2026年测试国产TF35000发动机,但完全替代路漫漫。
远未终局
土耳其借力巴基斯坦的枭龙生产经验,成功将KAAN推入国际军贸市场并斩获巨额订单。这一案例清晰揭示:军工合作中的经验转移,能迅速提升伙伴国产品竞争力,但也可能挤压技术提供方的潜在市场空间。
对中国而言,如何在巩固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,筑牢核心技术的护城河并审慎评估合作的市场外溢效应,已成为紧迫课题。
巴基斯坦可能在2026年接收中国歼-35E战机——这或许是中国对市场变局的最新回应。这场围绕技术、市场与地缘影响力的无声较量,远未到终章。
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